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AGGAME·(中国区)集团官方网站|红军渡乌江 “浮桥”家中藏

发布时间:2025-10-17 11:28:41    次浏览

见证者:战斗结束后父亲从渡乌江的浮桥上拆楠竹收藏毛体书法作品《七律·长征》(作者张宪民)遵义会议会址里面彭德怀和杨尚昆的住室。广州日报记者杨耀烨摄湘江战役后,蒋介石已经集结重兵于湘西,妄图一举全歼红军。于是,在长征途中的通道会议上,毛泽东力主放弃北出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主张向国民党军防守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正是这巧妙的调整,让红军在贵州书写下长征中最为精妙壮丽的一笔,才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以及重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1934年的贵州,被称作“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当采访团刚从湖南通道县进入贵州时,就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开始一路颠簸,山道之间的碎石子仿佛随时都要把车胎扎破。路不甚好走,天气也变幻莫测,刚刚还是阳光普照,转瞬就笼罩在绵绵细雨中,这便是八月初的贵州。文/广州日报记者申卉、卢文洁遵义:重要会议迎“转折”红色旅游纳客6200万在贵州,红军长征经历三次会议:黎平会议 “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猴场会议为 “伟大转折的前夜”,到了遵义,则是标志着“伟大转折”。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遵义市子尹路96号,81年前遵义会议就在这里的一栋灰瓦砖木结构楼房的二楼召开。二楼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小客房就是会议室,这次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20人参与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期挽救了党和革命。因其特殊意义,遵义会议会址到现在依旧吸引着全国人民前往参观。会址旁就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纪念馆宣教部的谢玲钰介绍,今年暑假每天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及纪念馆的游客约1万余人。因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参观人群更胜往年。红色旅游也是今日遵义发展的一大亮点。记者获悉,近年来遵义斥资20多亿元,开发13个红色旅游项目,打造“四区一城三镇两村”红色旅游精品景区(点),同时保护开发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地等一批红色资源。数据显示,去年遵义市共接待游客6200余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54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以上。茅台:四渡赤水出奇兵 小镇酒香成传奇贵州茅台镇是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之一,如今,这个号称酒都、连空气中都溢满酒香的小镇也迎来了自己的新发展。茅台镇与长征的渊源由来已久。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一渡赤水后,由于国民党军重兵守川黔边境并封锁长江,我军放弃北渡长江意图,挥戈东指再渡赤水河,重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消灭和击溃国民党军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为调动敌人争取主动,1935年3月中旬,红军佯装北渡长江,由茅台三渡赤水河,诱敌到赤水河以西。在国民党军队再次向南集中的情况下,中共中央、红军总政治部电令各军团,坚决迅速东渡赤水,四渡赤水河,最终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而茅台酒同样与红军长征有着不得不说的故事。在三渡赤水,红军进占茅台镇后,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广大指战员用茅台酒疗伤解乏,还品尝到了中外闻名的茅台酒。如今,茅台镇欲打造成“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小城镇,正在打造成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建成全国独一无二的酒文化工业旅游和古镇旅游目的地,形成响当当的“贵州名片”。目前,小镇正大力发展以酒文化为特色的产业。强渡乌江:老人搬家十余次一直留“浮桥”乌江,曾是红军长征“天险”,滩多流急,两岸悬崖绝壁。近日,广东新闻媒体“重走长征路”联合采访团先后来到贵州余庆县和瓮安县的乌江渡口,听亲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讲述红军长征强渡乌江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这场战斗中,有一位当时年仅六岁的见证者——如今已88岁高龄的王顺昌老人。在王顺昌老人的家里,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其父王义新扛着楠竹在山上行走。贵州被誉为楠竹之乡,这种楠竹,在贵州很常见。照片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这根竹子是从当年中央红军强渡乌江的浮桥上拆下来的。王顺昌老人说,自己搬了10多次家,这根楠竹一直跟随着他们,如今,老人已把楠竹捐献给遵义会议纪念馆。1934年,红军来到他的家乡贵州余庆时,王顺昌才6岁,他家住在江边,他只记得,“红军讲话都很客气,也不乱拿老百姓的东西,对小孩子很友好。我去摸他们的衣服和枪,他们还和我开玩笑。”王顺昌的父亲王义新是篾匠,会编竹绳、扎竹筏。红军就请他和几个村民到城隍庙帮助红军编竹绳、搭浮桥,那天,他们一共帮红军扎了10架竹筏。“红军离开前来我们家告别,还留下了一箩筐米给我们。”红军离开后,王义新赶到了江边。“为了防止敌人追随,红军把浮桥对面的拉绳砍断了。我父亲和爷爷到江边把竹子拖了回来。父亲说,把这两个楠竹留下吧,看到它们,就像看到了红军。”99岁“马红军”:搭“麻绳桥”渡河马崇德是如今贵州黔东南唯一健在的老红军,家住在黄平县黄飘乡,今年已经99岁,对于自己参加长征的经历,年迈的老人大多已经淡忘,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在湘江,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空中有飞机扔炸弹,扑在水里才躲过。”他还记得,自己拿着步枪,打死过好几个敌人。老人还记得,自己隶属于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湘江战役中受伤。如今,在老人的左脚脚踝处,仍然看得出明显肿起来一个大包。当时,马崇德没有得到足够的治疗,拖着伤腿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行,进入贵州。1934年12月22日前后,部队抵达贵州凯里附近。“有一条河,江面很宽过不来,我们就在河两边打桩,拉了一条绳子。”老人一边比划一边说,他与战友们用十几股粗大麻绳,固定在两岸,搭成“麻绳桥”,方便大家渡河。关于他是如何拖着伤腿留在贵州,他大多记不清楚了,只能依靠他早年的回忆。他曾说,当时战士们大多有伤在身,冰冷的河水让左脚上的伤口溃烂加重,他因体力不支倒在田地里。当地的苗族青年沈光健冒险将他救回家中治疗,包扎伤口、上草药,休养了1个多月后,马崇德的身体才恢复过来。伤好后,因为无法赶上大部队,马崇德留在了黄飘乡,慢慢地学会苗语。他还与苗族青年一起,发动群众,1935年,成立了黄飘乡苏维埃政府和黄飘农民自卫队,马崇德任自卫队队长,带领着自卫队队员打土豪、分田地。20世纪80年代,当地党史办确认马崇德是失散红军,人们开始称他为“马红军”。而根据老人的回忆,1984年,他还曾回老家广西寻亲,找到了他的大姐和二哥。如今,这位近百岁的老人已经是四世同堂,但依然老当益壮,身上的军人气息不减当年。老人脚上还穿着旧得不能再旧的军布鞋,在他家的一隅,还摆放着一摞砍好的柴。“这都是我自己砍的柴呢!”老人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