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1 17:47:13    次浏览
事物的发展总是向其纵深处分化再分化、发展再发展。在这种形而下的演绎过程中,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会更加远离其原始的“本质”意义。“易道不传”恰恰说明了纵然如此伟大的上古《易学》,也无法规避自然发展的有序规律。这就好比刘翔站在起跑线上,从起跑线出发,时间越长离起点越远。因为“起点”不具有可向上逆展性,即上古《易学》中最本质性的东西,无法再“形上”去回溯,是“不易”的恒理,因此,后人只能在其基础上“形下”发展。形下发展就意味着分化、膨胀,从而产生单一、局部、片面的结果。故我们常说“人心不古”,“不古”就是向其原始本质离心演变。于是《易》道渐隐。先有众人不识科学的宇宙学原理,才有文王系辞、孔子作传,以为能事。然一行卜筮、一行儒道,俱非《易学》之原始要宗。至此科学、高级的方法论便日见沉疴`无复于明。5.六十四卦的核心,就是以六为基本单位的全息变化模式。它通过简单符号引申出简单意义,通过简单意义之间的关联,模拟出宇宙复杂事件在三维时空中的运动变化趋势。张祥龙在《象、数与文字》一文里就精辟地描述了其中的奥妙,如他在论述莱布尼兹二进制思想的探讨中中就说到:“莱布尼兹在他的早期作品,其实也就是他的博士论文《论组合术》(1666年)中就表达了关于普遍表意文字系统的设想:(1)将任何词分解为它的形式上的成分,也就是让这个词被定义。如果这些部分还可再分解,就一直分解下去,直到单纯的部分或不可定义的词项为止。这些不可定义的单纯词项就是人类思想的字母表。正如由字母组合成词、短语,从这些思想字母的组合中产生了思想命题。当然,这里的“字母表”不是拼音的,而是表意的;也就是说,这些初始符号不像西方文字中的字母那样表示语音单位,而是近乎中文的“字”(characters),最简单的字或偏旁,表示某个意义(象形、会意、指事)。于是,由这些初始词组合成的复合词就包含了这意义的复合结构,或用我们这里的话讲,包含了某种“象”性,就像汉字的“明”、“鸣”、“焱”、“全”、“意”,等等。(2)用数学或具有数学那样的演算功能的符号来表示这些初始的表意词项,以使得它们像“数”一样地获得系统内的推演性。